《兒童情緒能力發展論壇》評論
唐渝勇 ...*** 發表于2004-12-24 14:53:00
要想孩子的情感健康,求知欲增強,首先父母和教師的自身修養及性情要健康。沒有了功利性的教育教學,才可能還教育教學的本來面目。功利被罩上科學的光環,使人欲在世界上橫流。科學被功利侵蝕,一切的人類教育都失去了和美的陽光。
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感知器官和環境。感知的器官只要沒有先天的缺陷都會自然完善,而環境確實需要家庭和社會來建立和維護的。父母是人的不可取代的第一任教師及家庭環境的建立者和維護者,所以準父母的教育,就顯得格外的基礎和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 只有把準父母和準教師的自身修養性情培育好,才可能真正做到教育的“預防為主”。
jerry ...*** 發表于2004-12-24 15:48:00
我對此感到非常激動!我特別希望我的情緒能很順暢,可惜不是。我不知道國外的星座和生日預測的是否通過科學統計,感覺一月一日出生的人真的很煩惱!所以我謝謝我的前校長的振奮人心的工作!Cheers!
小螞蟻 ...*** 發表于2004-12-24 22:32:00
韋老師講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
要像“做中學”那樣,總結出一些可操作、易操作的方法來。
另外,社會氛圍很重要。媒體朋友要多宣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說話的巨人! ...*** 發表于2004-12-25 14:48:00
記得有人說過:“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現在這句話時是在耳邊響起。為什么?
關于教育的問題,現在已是非常的突出——尤其是“人”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只存在知識的教育,只是一種工具的復制勞作而以。要說真正從“人文”、“道德”、“行知”“情感”等方面落實教育內涵的,又有幾人?
我現在是人之父,更加從一個家長的心理迫切的感受并理解孩子的童年成長之難。想象我的童年——無憂、無壓,快活,玩樂。可現在呢?
尤其是現在育出的“苗”將來會是怎樣的?——我想起了“馬家爵”。
易生 ...*** 發表于2004-12-27 00:00:00
馬加爵的一句話讓警察落淚 (來源:http://forum.blogchina.com/p653882.html)
筆者語:我不知道這些情況是否屬實?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否真正從關注每個生命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的?還是僅僅從一種實現“某些人或團體”政治目的的角度出發的?未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究竟如何展開?我迷茫了!
qiusir|求師得 ...*** 發表于2004-12-28 10:20:00
感動于院士的激情,為院士的工作喝彩...
管中窺豹,單是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很多時候用惡化來形容并不過分。
不過教育就是這樣,其條件往往是我們教育的結果,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可能不再是一個教育的話題。
教育,從把自己當人開始:)
Hamlet ...*** 發表于2004-12-02 23:36:00
中國兒童教育理論研究,從學術、理念層面上說,恐怕是不落后的了。
但政府的職能/認知水平/機制,到時更加值得提高了。畢竟,大的教育項目和計劃總是來自官意吧。Head start (US)/MasterPlan(Singapore)。
韋鈺 ...*** 發表于2004-12-06 00:00:00
中國在兒童發展和教育方面的研究理念方面可能還算可以,學術上差距相當大,不承認這點,我們無法前進.
家長 ...*** 發表于2004-12-09 14:54:00
教育政策決策者應該多聽聽家長的聲音,為什么呢?
實際上中國基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長支撐著。雖然國家支付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和一些經費,可家長的付出遠遠大于國家,由于國家教育政策人為加大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比如上海,所有優質初中全部變成了高價的“民辦”學校!現在雖然搞“一費制”,但相對于“贊助費、擇校費”所謂“一費制”是撿芝麻丟西瓜。
還有,作為學校,應該具有能滿足需要的圖書館等設施,教育部門指定的“推薦書目”應該能在學校借到,可是我們國家,學生閱讀推薦書目完全是家長掏錢購買,家長替國家支付的諸如此類形式的“隱性”教育費用還有很多、很多......
瞎指揮 ...*** 發表于2004-12-10 00:00:00
不知道是什么人從什么時候開始提出了"教育產業化"?又不知道是什么人從什么時候開始把這個提法轉用到基礎教育領域.這個/些人該打板子.于是,教育官員們有了"理論依據","民辦學校"也應運而生.甚至有"公有民辦"的怪現象.
看看那些"民辦學校"是不是真的"民辦",沒有使用公共資源.以重點中學辦民校為例:他們使用的名字是國家長期投資創的.他們的教師絕對不去民辦校上課嗎?他們不向民辦校提供教學資料嗎?
教育本該為創造公平,消滅不公作貢獻,可是,我們的教育不斷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公平.那些教育官員們腦子里根本就沒有公平的概念.
"教育政策決策者應該多聽聽家長的聲音"這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家庭和社會如何參與到改革中去.事實上,這是當前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一環.這同樣還是一個公平的問題,作為納稅人支撐著國家的教育,卻沒有對教育的發言權.這不是不公平嗎?
所以,我認為,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官員們時時記住公平二字,什么時候就是我國教育振興之時
Ted 張 ...*** 發表于2004-12-12 15:29:00
韋博士動議很好,但沒有抓住要害。
我們的父母是最可憐的父母,當孩子一出生,整個家庭就被高考的線吊起來。老百姓是被教育體系及考試評估體系牽著鼻子走。父母的問題本質上是教育體制的問題。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解放人,讓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并和其它人合作的自我,以便他們能在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中得以生存。當教育體系本身走向異化,一切努力都會粉碎在應試教育的銅壁鐵墻之下。
救救孩子,同樣救救父母!
小舍 ...*** 發表于2004-12-12 20:57:00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韋鈺先生的院士頭銜未必就是那么“真”的,包括其他的一些高級官員院士。直到今天我看到了韋鈺先生的博客。
作為先生的同行,我表示由衷的欽佩。
在這里我姑且尊稱您為“先生”,我是我能給您的最尊重的稱呼了,希望您為教育事業帶來更多的好的東西。
瞎指揮 ...*** 發表于2004-12-13 00:00:00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韋鈺先生的院士頭銜未必就是那么“真”的,包括其他的一些高級官員院士"
我的看法是最初的一兩批院士貨真價實,后面的有不少不僅學識不這么樣,有的人品也夠嗆.
我很敬重韋鈺先生,像這樣的院士有幾個敢在大庭廣眾下說"我無知,所以我無畏".就是有這樣的精神,才敢于踏入一個本不是她熟悉的領域--教育.
popo ...*** 發表于2004-12-13 14:52:00
支持韋院士的研究,作為一個曾經的兒童和看著自己孩子一天天長大的父親,感觸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兒童包括我們國家的青少年系統教育研究上去,不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背負沉重的心理包袱成長!更希望我們年輕的父母們能像唐渝勇在評論中所說的那樣,不要讓功利性的教育摧毀我們的孩子!
一線教師 ...*** 發表于2004-12-13 16:22:00
《兒童情緒能力發展論壇》的開幕,讓我們一線教師看到了希望。在新課改中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如果想要真正落實,就一定要有象韋院士這樣的教育家和研究者們給我們的一線教師以引領。
舊煙斗 ...*** 發表于2004-12-20 23:05:00
教育體制還得進一步、盡快改革。另外,孩子的情緒教育,從家長那開始。應該給適齡的家長開一門育兒課,夜校或社區教室的形勢。
yy ...*** 發表于2004-12-30 15:43:00
孩子的情緒教育,從家長那開始。
最愛孩子的,是家長。
可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正,導致家長不顧孩子情緒向孩子施壓。
國家的職能是什么?國家教育部門的職能是什么?是為了加劇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正,是為了把優質教育資源成為權貴的專用品嗎?
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一切教育問題不可能解決。
門牙 ...*** 發表于2004-12-31 00:00:00
教育是需要激情的!
君子風 ...*** 發表于2004-12-06 16:08:00
韋老師:
您好,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全國的兩個省城市對中學生進行了“中學生情緒問卷”,并給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一些信息反饋。在這個工作的分析總結過程中,覺得我們應該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展情緒能力教育,并且把這一任務納入基本的教學任務,而不能在孩子認知、人際溝通能能力還沒有健全的時候,又給他們套上應試教育的金箍,現在部分幼兒園的小學化教育很另人憂慮,一點一點的在磨去孩子的歡笑和信心,而家長仿佛也是失去方向的陀螺跟著學校的要求旋轉。我記得一個很清楚的例子,一個孩子第一天去上學(一個很著名的寄宿小學)不適應學校的生活,不能克服離開父母的焦慮從入學的第一天的第一節課就開始哭,老師用的是通用的方式:丟到辦公室哭夠了就好了......
韋鈺 ...*** 發表于2004-12-06 17:11:00
《發展論壇》上有一些很好的文章和講座內容,可惜大家都忙,沒有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明年6月底會開一次規模更大的《兒童情緒能力發展論壇》,我們正在組織。國外已有12名著名學者回來。
youeryuan ...*** 發表于2004-12-03 21:44:00
韋老師:
您好!
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我們已經認識到情緒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并嘗試進行幼兒良好的情緒的培養,但我們缺乏理論指導。我們該如何做呢?
tt ...*** 發表于2004-12-09 10:11:00
情緒的確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但社會因素的間接影響不容忽視。我是國家公務員,工作安定,收入穩定,應該在對待孩子問題上很平和,但問題是分數是衡量孩子的最終尺寸。教育的高投入讓家長在追蹤分數上很下功夫,報紙上時有報導孩子以高分考上清華、北大,卻被1-2萬的學費擋在門外,試想如此高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年近2萬元,就是我們這樣的工薪階層也消費艱難,如果孩子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花了許多錢以后家長能有好心情嗎?假如國家降低教育門檻,從幼兒園到大學人人都能上的起并受到好的教育,那樣家長誰愿意給孩子罪受。外國的素質教育搞的好,那是人家有經濟實力,學生、家長均沒壓力。要是我們的高考改成一篇文章或一個制作等方式決勝負,并切人人都能上,那誰還會有壓力,還哪里會有壞情緒。說到底是社會造成了家長的壞情緒,進而影響了孩子,呼吁降低教育門檻。
郭鐵良 ...*** 發表于2004-12-16 10:08:00
韋老師:您好!
關于小學四年級學生背誦古詩詞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利大于弊。新中國成立以來,傳統文化傳統國學教育過于注重功利,當代少有大文豪可能也與此有關。兒童背古詩詞雖不完全理解或根本不理解,但隨年齡增長和知識增加,會逐漸理解,而且對未來學習和應用有利,真正培養大文學家冝從兒童著手。一點愚見,僅供參考。
韋老師:您好
國家現在提“素質教育”,在大中城市可能做得較好,但在我所處的浙西小縣城,仍然是學習至上、分數至上。整個社會都說:別的都好,分數不行,有哪所大學會要你?走到社會上參加工作,哪里不問什么學校畢業?沒有文憑,首先招聘這一關就過不去,罔論其他?
老實2 ...*** 發表于2004-12-07 15:28:00
韋老師您好:
論基礎教育實踐,我是個老手(生理年齡之手),爬進網絡卻是個新手,在此以一個新手的滿目新鮮和如下我所記錄的蘇霍姆林斯基關于發展孩子智力的論述就你的發言參與討論。不知道這些內容可否能在操作層面上作為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參考。請您及其他網友指教。
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認識論的貢獻之一在于他實踐智力訓練的研究成果。為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智力訓練,他心計獨到地創設了思維課。所謂思維課就是到樹林、草地、田野、河岸去進行觀察,觀察各種現象和人們的勞動。從形式上看,是觀察大自然,但“這不是熱熱鬧鬧的散步,而是上課。”“要讓兒童在觀察的過程中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觀察。兒童從小學預備班開始到小學四年級,要進行三百次觀察;到八年級(相當初中三年級)時,總共要進行上千次觀察。”他把觀察的內容編成了教材,叫作《大自然的書》,“小學部分就有三百頁,每觀察一次就讀上一頁。例如:‘螞蟻的生活’、‘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天空中的云雀’、‘穗子和種子’、‘秋天最早的跡象’等”。蘇氏提出的目標是:要把周圍現實的畫面印入到兒童們的意識里去,努力使兒童的思維過程在生動的、形象的表象上來進行,讓他們在觀察周圍世界的時候確定各種現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較各種事物的性質和特征。對此,他解釋道:“一個人只有當他接近事物本源的時候,只有當詞匯對他來說不只是事物(客體)的標志,而且是花兒的芬芳、泥土的氣息、家鄉的草原與森林發出的樂聲,并且這一切都是他親身感受和體驗到的時候,上述現象(指準確地用詞語表述對自己陶醉其間的大自然的感受——筆者注)才有可能出現”
蘇氏把自然和社會生活稱為“語言源泉”。他說:“對孩子來說,我盡力使每個詞都不是某種東西、對象和現象的標志,而且使每個詞都帶上情感色彩——芬芳的氣味和絢麗的色彩。很重要的一點是,應當讓孩子像傾聽美妙的音樂一樣聽每個詞的讀音,應當讓詞本身的美和這個詞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喚起孩子們對表達人類語言的那些小圖案——字母的興趣。在孩子們還沒有感受到詞的芬芳,還沒有看到詞的絢麗的色彩的時候,是不應該開始識字教學的。如果教師一定要這樣做,那么他肯定會將孩子推向一條艱難的道路。(兒童最終是能克服這些困難的,但付出的代價會是很大的。)”
在總結自己思維訓練的成功經驗后,他熱情洋溢地寫道:“我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快點告訴教師們,讓他們也懂得,只有周圍的現實世界才是靈魂之源。我對教師們說,思維的第一課堂不應是面對黑板坐在教室里,應該到大自然中去。我還準備告訴教師們,真知灼見的產生離不開激昂的情緒。孩子們只有“聞”到語言的芬芳,他的心里才會充滿激情。我對下述觀點深信不疑:沒有對富有詩意的美的體驗,孩子的智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創作詩歌是兒童思維發展規律所要求的。孩子們活躍的思維與對美的體驗就象太陽和花朵一樣是不能分開的。
讓孩子聞到語言的芬芳,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關于發展思維能力研究成果最生動、最形象的表述。其兩層含義為:一,學習詞義、形成概念(含同化概念)的過程是一個感性經驗的過程(其結果是理性的),其表現形式為主體感官對客體屬性的感知經驗。如夸美紐斯所宣布的教學論的“金科玉律”:“只要有可能,就應當用感覺去接受一切東西:能看到的用視覺,能聽到的用聽覺,有氣味的用嗅覺,有滋味的用味覺,能感觸到的用觸覺。如果某種東西能同時用好幾種感覺去感受,那就應當同時用好幾種感覺去接受它。”二,這個過程還伴隨著情感活動,它意味著主體感知經驗客體的各種屬性并分析比較歸納抽象這些材料形成概念,并不是一個機械、被動的認知過程。“聞到芬芳”會伴有主觀色彩很濃的主體體驗,這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基礎教育應始于發展學生對自己生活其間的自然世界和社會環境的充分典型的感知經驗,表現為感官和神經系統的有效訓練,其目的就在于為概念或概念系統的形成營造水到渠成的經驗蓄勢。感性化、直觀化、親歷化、過程化是這個認識階段的鮮明特點。基礎教育應把感官還原為學習工具,構建并依靠感性經驗的基礎,不要想抄取捷徑,甚至人為割斷概念形成對感性經驗的依賴關系,直接實現概念或概念系統的師生傳遞,因為“教育是經驗持續不斷的改造。學習其實就是經驗的重組和重新解釋。”所以,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教學的課堂應延伸擴大至社會和自然,教學形式可表現為各類探究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僅憑直接經驗而自然形成概念的認識方法效率低下且具盲目性。人生有涯而知無涯,間接經驗同樣重要,只不過比較而言,我們更強調直接經驗對發展思維能力的制約作用。事實上,發展直接經驗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過程。對此,蘇氏繼承且創造性地發展了前人特別是烏申斯基教育認識論中“直觀性”原則:“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來進行思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應當停留在具體思維上。因為具體的形象思維是過渡到用概念思維的必要階段。……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確信這些概念在形成抽象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對生動事實和現象的考察,沒有對親眼所見東西的理解,沒有從具體事物、事例和現象向抽象概括轉化,那就不可能掌握這些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要使學生把探索和研究周圍世界作為形成自己思維方法的基礎,要使學生學會通過對實際事實的分析、綜合,對照、和比較去發現真理。孩子們在觀察自然的同時,就逐步掌握著思維的方式方法,就不斷地豐富著自己原來所掌握的概念,而這些概念都是具有驚奇感的觀察者對所發現的因果關系的概括。”
對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結合中國國情而表述為“教學做合一”。我則想活用古代先哲的詩文來這樣表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知識要躬行——“躬行”即在“做中學”。
焦急的媽媽 ...*** 發表于2004-12-24 10:28:00
韋教授:
對于孩子智商的培養我們能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可是在孩子情商的培養感覺很難,您能在百忙中推薦一些資料嗎?
王秉德 ...*** 發表于2004-12-11 00:00:00
“未來社會的競爭激烈,變化急速,壓力加大,人際交往廣泛而重要,道德和價值趨向的培育對社會發展和穩定至關重要。這些都更加說明在教育過程中情緒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這話太對了!
我在寫《父母之道》一書時,讀了美國人寫的《情緒管理全書》,受益不淺。我想《兒童情緒能力發展論壇》的資料一定更有價值。請問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套資料?
逍遙馬 ...*** 發表于2005-12-28 17:19:00
我是北京民辦幼兒園的經營者,也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研究者。感覺到國內研究不乏理論成果,或許大學者們不屑于接觸兒童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或者工作者一旦接觸到高深的理論研究就為理論而理論,為發表而論文了?
總之,兒童情緒能力教育要做的不只是研究,而是怎樣把成果落實到孩子們真正的教育中。
藍闌 ...*** 發表于2005-12-04 15:06:00
如果國家領導人能看看這樣的內容,應該對他們對教育的改革很有作用的.只可惜他們工作很忙,是難以實現的.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情緒,必須全社會都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