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情商教育再現高潮!
來源:未知 瀏覽: 發布日期:2007-02-12
南京情商教育再現高潮!
南京孩子情商不高
(本文轉載5月23日金陵晚報 記者:李婭婭 報道)
目前,南京兒童平均智商低于全國水平的消息見諸報端后,引起較大凡響,甚至有人吧它和“高考之痛”聯系在一起。但也有人提出,在一個人成功的因素當中,智商IQ只占20%,另外80%靠情商(EQ)。
那么,在南京的中小學,情商教育狀況如何呢?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了解,令人吃驚的是,近年來,南京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心理疾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升學競爭成為學生任務的首要情況下,南京人自豪地說一聲“我們的孩子情商較高”,恐怕底氣還不夠足。
對南京某重點中學的調查顯示
超三成學生有過自殺的念頭
媒體最近一次對南京某重點中學的初三年紀兩個班級進行的心理狀態調查顯示,三成學生在遇到麻煩和苦惱時想到輕生。這個結果令人心驚。
半數與父母溝通不暢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父母理解自己的學生僅占44%,有56%的孩子認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其中10%認為“根本不能理解”。一位學生說:“我已經15歲了,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但是在父母眼里,我永遠是個沒有思想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我覺得郁悶透了。”
不少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父母的眼睛只是一味地盯著學習,根本忽略了自己其他的感受。一位男生寫道:“爸爸媽媽總是說,給你吃這么好,,不就是圖你學習上有長進。他們在物質上過多地關心我,卻毫不過問我的精神需求。”
正因為和父母之間存在隔閡,當被問及“你有苦惱和困惑會對誰講”時,只有24%的學生選擇了父母,而同學以38%的比例成為主要傾訴對象,另有6%選擇了老師,剩下的32%竟表示沒有人可以傾訴。
三成學生想過輕生
在103個調查對象中,竟然有28個人有過輕生念頭,此外還有7人經常產生這種念頭。兩者相加表明,超過三成的孩子曾經在腦海里想到過自殺。
為什么孩子這么小居然會產生如此悲觀的想法?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并沒有經受大的挫折,而引發他們產生輕生念頭的原因竟是五花八門。有的覺得“生活好沒意思,壓力太大”有的寫道:“對自己太失望”,而具體原因則有“學習成績不太好”“考試考不好”“他們誤解我”等,可以看出學習是主要壓力。
令人震驚的是,有的孩子在回答為何輕生時只是簡單地說“煩”“郁悶”“空虛”“活得太累”,甚至是“不高興”。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有過輕生念頭的孩子通常回答父母是否理解自己時予以否定,而在排除心中煩惱時常選擇“自我解決”的方式。
六成孩子自己解決煩惱
遇到煩惱時,如何將其及時排解出去,緩解心中壓力?回答這一問題時,只有38%的學生會表示“找人傾訴”,將近六成的孩子選擇了“自我解決”的方式。
其中27%的學生表示遇到麻煩只會“悶”在心里,其他35%的學生會自我排解煩惱。比如:“發泄”“盡量忘卻”“上網”“打球”“自己開導自己”“寫日記”“吃東西”“看恐怖小說刺激自己”“找個沒有人的地方說出來”“在無人之地大喊”“將筆折斷”等各種自創的方法。其中“發泄”“寫日記”占的比例最大。可以看出,在這些孩子感到苦悶時,同時也深切地體會到孤立無助的感覺。
他們為何不快樂?
情商不佳之典型表現
“情商”出了問題,人的情緒和交際就會出現障礙。在南京李唐心理保健中心,常有一些學生因為心理問題,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咨詢。記者摘取其中兩個典型例子,從中可以看出缺乏“情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人際關系不佳型:她沒有朋友
周同學是初二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基本都是班級里的第一名。但她經常感到不快樂:“學習成績好有什么用?”原來她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跟班級里的同學搞不好關系,她這么用功學習也就是為了讓別的同學注意她,“要是成績不好就更沒有人看我了”。
后來她才知道是自己在跟同學的交流真出現了問題,她基本上用了一種“對抗”的方式和同學進行講話和交流。比如說在吃飯的問題上,同學問她:“吃飯了嗎?”她會回答:“吃不吃飯有什么關系”同學喊她一起去吃飯,她回答:“你們吃飯干嗎喊我”久而久之,同學們就疏遠她了。而這些對抗的交流方式在她看來很正常,“因為平常爸爸媽媽就是這樣講話的”。后來她甚至用一種自虐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將自己全身掐得青塊紫一塊。她甚至讓同學在自己的膀子上擰一下。
后來她才知道是自己在跟同學的交流真出現了問題,她基本上用了一種“對抗”的方式和同學進行講話和交流。比如說在吃飯的問題上,同學問她:“吃飯了嗎?”她會回答:“吃不吃飯有什么關系”同學喊她一起去吃飯,她回答:“你們吃飯干嗎喊我”久而久之,同學們就疏遠她了。而這些對抗的交流方式在她看來很正常,“因為平常爸爸媽媽就是這樣講話的”。后來她甚至用一種自虐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將自己全身掐得青塊紫一塊。她甚至讓同學在自己的膀子上擰一下。
自控能力不佳型:“我也知道打架不對”
只要受一點刺激,朱同學就會坐不住了,要跟人打架,結果不是把人打傷,就是自己被人打傷,同學們都覺得他這個人難以琢磨和相處。“我也知道打架不對”,朱同學非常苦惱。但只要別人稍微“惹”他一下,他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是在上課的時候,他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別人打起來。“我覺得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想發火”。他的同學為了治治他的毛病,在以“厲害”聞名的物理老師的課前將他的文具盒藏起來,看他會不會在課堂上跳起來,然后給老師修理。
專家:情商和智商不可分割
南京李唐心理保健中心主任李萍表示,這些都是學生情商缺失的體現。比如說人際關系不佳的周同學從小生活的環境導致了她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表現不佳,孩子的情商培養和家庭關系密切,父母的餓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所以除了學校有關情商教育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可或缺,沒有很好的同學關系的學生成長的過程會很孤獨,需要相互交流。
情緒不好也會導致學習成績的不好,對孩子的智力發育也會有影響,情商和智商是兩個不可割裂的概念,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孩子心理脆弱,情商低下,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關系。留美歸國的著名教育家吳志芬的分析: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兩個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態度,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對孩子溺愛,一方面又表現出某種專制。
那么家長應該創設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呢?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他們認為家長可以在以下5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對孩子主動性的培養。所謂主動性,是自發自愿地參與是人內心的一種積極因素。假如家長試圖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家中的大小事都讓他們主動參與,讓他們積極發揮,在這個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覺得自己正在長大,產生自信心,不再依賴家長,開始試圖獨自思考親自操作并試圖從家長的約束下解放出來。
二。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所謂同理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感受,懂得關心別人,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也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如:為災區孩子獻愛心,將自己的“壓歲錢”“零用錢”捐給需要的人,關心身邊的小伙伴,盡自己的能力,從行為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他們送溫暖;到社區參加敬老院參加活動,開展:“手拉手”活動等等。這給孩子帶來的效益無法估量。
三、對孩子心理調試能力的培養。在孩子心理出現障礙時家長應及時發現并抓住時機和孩子談心,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表現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從苦惱中解脫出來。這樣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四。對孩子適應性的培養。家長應培養和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其創設生存難題。如對孩子不包辦一切,不有求必應,讓孩子參加各種勞動。催其奮進,又讓其在早期體驗挫折,增強心理免疫力。所以家長應有意識地拓展此類知識,切實提高孩子的自理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
五、應變能力的培養。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應變能力強的人做事成功率高,受人歡迎。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極大地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培養了他們臨危不亂,在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有了這種應變能力在任何緊急情況下都會將損失降到最低,爭取到最好的結果。所以孩子的應變能力的培養不是簡單能力,更是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